合肥抗战记忆
在合肥市瑶海区青年创意田园内,
一座斑驳的炮楼
静静矗立在淮南铁路线旁,
墙体上的弹痕与射击孔仍在,
沉默地见证着八十多年前的硝烟岁月。
这座尚大城炮楼与淮南铁路,
曾是侵华日军用以掠夺资源、
控制交通的军事据点,
展开剩余84%如今则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记者走进这里,
通过村民回忆与青少年感悟,
追溯一段不容忘却的民族记忆。
炮楼与铁路:日军侵华的铁证
1933年建成的淮南铁路,是安徽境内最早的铁路之一,原本用于煤炭运输。然而自1938年侵华日军侵占合肥后,这条交通动脉迅速被控制,成为其掠夺淮南煤矿资源的运输专线。为此, 侵华日军在沿线修建了大量军事设施,其中就包括位于钟油坊村的尚大城炮楼。
炮楼高踞铁路一侧,设有射击孔与防御结构,意在震慑当地百姓、压制抗日力量。
宋士岚 张书玥 摄
“当年这座炮楼就是 侵华日军用来监视和控制运煤铁路线的军事据点。为掠夺煤炭资源,他们在淮南铁路沿线修建了大量炮楼用于防范和镇压中国军民的抗争行动。尚大城炮楼正是当时为维持其补给运输、镇压当地抗日力量而修筑的重要设施之一。”青年创意田园运营负责人介绍,作为合肥市文物保护点,尚大城炮楼被纳入瑶海区“青年创意田园”项目中, “通过前期建设,已形成集铁路遗迹、战争记忆与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士岚 张书玥 摄
据悉,该园区每年承办百余场中小学研学、主题宣讲等红色教育活动,让一代代青少年在真实历史场景中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居民口述:炮楼记忆代代相传
走进炮楼所在的田园广场,记者遇到了在此土生土长的钟油坊村民彭发标。1970年3月16日出生的他,如今是钟油坊社区的红色小管家。
图源:东新文旅
“我六七岁时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三个大塘边游泳,上岸了就往炮楼边跑。”他说着望向那座熟悉的老建筑,眼里泛起回忆的光。那时候的孩子并不理解这座炮楼的历史意义,只把它当成一个“奇怪的地方”,直到上学后听父母讲起侵华日军修碉堡、巡铁路的事,才慢慢明白这里发生过什么。
他指向不远处的一片空地,那里曾经是村里的榨油坊。
“钟油坊村祖祖辈辈靠榨油、卖油为生,哪怕战争爆发后,炮楼就修在铁路边上,乡亲们也没想过离开。”彭发标的声音低沉下来: “那时候日子苦啊,但长辈们都说,地是祖上传下来的,油坊是养家糊口的根,再难也得守着。”
宋士岚 张书玥 摄
作为村中最早接触广播电视的人之一,彭发标曾在大兴镇政府广播站工作,从事有线电视技术服务。2018年,钟油坊村搬迁后,彭发标仍保持着定期回来看看的习惯。
他常常带着孩子们在此散步,向他们讲述炮楼的历史。 “要让下一代知道,今天的和平多么来之不易。”望着远处正在参观的小学生们,彭发标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记忆就像这根接力棒,要一代代传下去。”
教育现场:抗日历史从课本到现实
记忆的传承,正在产生实际效果。
老党员赵世华曾是一名小学校长,现常参与“五老进校园”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炮楼。
“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历史教育不能空洞,要让孩子们站在遗址前,真正理解感悟历史。”他说,爱国主义教育需扎根于具象的历史场景,而炮楼正是最鲜活的教材。
宋士岚 张书玥 摄
这个暑假,11岁的韩诗龄与同学们在赵世华的带领下参观了尚大城炮楼。 “今天亲眼看到这些弹孔,才知道那段历史有多沉重。”她说: “侵华日军在这里犯下的罪行,我们不能忘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命换来的。”
尚大城炮楼与淮南铁路,是侵华日军犯罪的铁证,也是城市不可割裂的历史记忆。它们如今被镶嵌进城市更新与公共文化空间中,成为教育的现场。
宋士岚 张书玥 摄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启示。
重回现场,不是为了沉湎悲情,而是为了凝视来路、珍惜当下、奋进未来,正如炮楼前石栏上所写——“勿忘国耻”。
撒旦撒旦
编辑 | 方屹琛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